江苏盛夏两次局地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4
作者
韩珏靖
陈飞
沈建
机构
[1] 苏州市气象局
关键词
特大暴雨; 鞍型场; 水汽输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江苏自动气象站数据、常州多普勒雷达观测和NCEP全球分析场,从降水实况、环流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动力和热力条件等方面,对2009年8月2日和2011年7月13日两次江苏盛夏局地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大尺度鞍型场背景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同时增强使得降水系统更集中、对流发展更旺盛,降水中心在低空切变的南侧、地面辐合的北侧、水汽在大陆东部输送的顶点。而副热带高压相对较弱的情形下,有利于热带低值系统外围偏东风场的持续水汽输送,对流发展较弱,但持续时间更长;配合低层深厚的中尺度触发系统,使得局地降水强度更有爆发力,降水中心靠近水汽在大陆东部的输送起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2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台风远距离暴雨的研究进展 [J].
丛春华 ;
陈联寿 ;
雷小途 ;
李英 .
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 (02) :264-270
[2]   地形对1998年7月鄂东特大暴雨鞍型场的影响 [J].
姜勇强 ;
王元 .
高原气象 , 2010, (02) :297-308
[3]   在“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南低涡发展的物理过程分析及其对川东暴雨发生的作用 [J].
陈栋 ;
李跃清 ;
黄荣辉 .
大气科学 , 2007, (02) :185-201
[4]   台风暴雨的研究进展 [J].
李江南 ;
王安宇 ;
杨兆礼 ;
李国丽 ;
何夏江 ;
彭涛涌 ;
古志明 .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S1) :152-159
[5]   1998年7月21~22日鄂东沿江连日特大暴雨成因探讨 [J].
胡伯威 ;
崔春光 ;
房春花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1, (04) :479-491
[6]   多普勒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研究 [J].
张沛源,陈荣林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5, (03) :373-378
[7]  
中国之暴雨[M]. - 科学出版社 , 陶诗言 著,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