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落物分解研究方法和模型讨论

被引:35
作者
刘增文 [1 ]
高文俊 [1 ]
潘开文 [2 ]
杜红霞 [1 ]
张丽萍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枯落物分解; 森林生态系统; 分解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由于研究目的、尺度范围和要求精度的不同,枯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各异:野外分解袋法是最直接和最准确的方法,但是耗时太长;室内分解培养法与野外分解袋法相似,但具有灵活设计试验方案的优越性;现量估算法方法简捷,但是只对进入稳定发展和动态平衡阶段的生态系统可以获得较好的精度;综合平衡法能反映整个生长历史时期的枯落物分解速率平均水平,但其准确性取决于对历年凋落物量预测的精度。在枯落物分解模型中,分解率概算模型只适合于林地枯落物积累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情况,所以作者提出了另外的枯落物动态平衡模型予以修正;时间衰减模型以Olson指数模型为典型代表,但由于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修正办法;影响因子关系模型包括基质质量因子关系模型、非生物环境因子关系模型和生物因子关系模型等类型。作者提出构建过程模型将是未来枯落物分解模型研究的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993 / 200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Olson枯落物分解模型存在的问题与修正 [J].
刘增文 ;
潘开文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 :69-70
[2]   不同落叶林林下凋落物的分解与养分归还 [J].
李淑兰 ;
陈永亮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5) :59-62
[3]   木质素和氮含量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 [J].
黄耀 ;
沈雨 ;
周密 ;
马瑞升 .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02) :183-188
[4]   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J].
彭少麟 ;
刘强 .
生态学报, 2002, (09) :1534-1544
[5]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J].
刘增文 ;
强虹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27-30
[6]   森林生态系统中枯落物分解速率研究方法 [J].
刘增文 .
生态学报, 2002, (06) :954-956
[7]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参数研究 [J].
刘增文 ;
赵先贵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1, (04) :21-24
[8]   杉木与伴生植物凋落物混合分解的相互作用研究 [J].
林开敏 ;
洪伟 ;
俞新妥 ;
黄宝龙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3) :321-325
[9]   鼎湖山演替系列中代表性森林凋落物研究 [J].
张德强 ;
叶万辉 ;
余清发 ;
孔国辉 ;
张佑倡 .
生态学报, 2000, (06) :938-944
[10]   外加氮源对杉木叶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J].
廖利平 ;
高洪 ;
汪思龙 ;
马越强 ;
黄志群 ;
于小军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1) :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