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南麓退耕地主要植物群落植冠层的截留性能

被引:22
作者
胡建忠
李文忠
郑佳丽
张春霞
李雪萍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3] 北京
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关键词
植冠层; 截留量; 退耕还林还草; 人工植物群落; 祁连山南麓;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4.04.018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退耕地人工群落植冠层的截留能力,是群落生态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掌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用的机理,还可以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促进工程建设步伐。通过"简易吸水法",可以快速掌握退耕地植冠层的最大截留潜力。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较早、平均年龄约10a以上的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等几种人工群落,它们的林冠截留量较高,平均达1 93mm,为当地3种截留量最高、林龄50a之上天然群落的61%。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白桦、青杨、中国沙棘等退耕地人工群落的截留量,基本上显示出与林龄之间呈线性或Cubic、Quadratic正相关关系。在植物群落分层截留、消化吸收降雨的这一空间垂直序列中,植冠层截留量虽然较低,平均仅1 29mm(0 25~2 38mm),但植冠层的主要作用还在于减轻、缓冲雨水直接打击地面,改变降水的侵蚀性危害,而这些作用要远远高于截留量自身的区区数量。
引用
收藏
页码:492 / 50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干旱区森林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J].
赵传燕 ;
冯兆东 ;
刘勇 .
山地学报, 2003, (02) :157-161
[2]   渭北高原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及价值测评 [J].
焦彩霞 ;
孙根年 ;
任志远 .
山地学报, 2002, (05) :583-588
[3]   复合生态系统的降雨截留过程模拟 [J].
穆宏强 ;
夏军 .
人民长江, 2002, (07) :25-26+35
[4]   两种不同林分截留能力的比较研究 [J].
范世香 ;
裴铁番 ;
蒋德明 ;
曹成有 ;
阿拉木萨 .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05) :671-674
[5]   滇中高原区主要森林类型森林植物的降雨截留功能 [J].
郭立群 ;
王庆华 ;
周洪昌 ;
杨斌 .
云南林业科技, 1999, (01) :13-22
[6]   杉木人工林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J].
樊后保 .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8, (01) :92-95
[7]   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林带降水截留作用分析 [J].
赵焕胤 ;
朱劲伟 ;
王维华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7, (06) :67-71
[8]   江西九连山区常绿阔叶林林冠截留量的估算 [J].
李昌华 ;
刘曙光 ;
唐茂聪 .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03) :38-47
[9]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降水截留规律的数量分析 [J].
温远光,刘世荣 .
林业科学, 1995, (04) :289-298
[10]   森林植被垂直截留作用与水土保持 [J].
刘向东,吴钦孝,赵鸿雁 .
水土保持研究, 1994, (03)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