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吸收犯的若干问题

被引:22
作者
林亚刚
机构
[1] 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
关键词
吸收犯; 成立条件; 吸收关系; 界限;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04.02.022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非数罪形态中吸收犯是理论上争议比较大的犯罪形态之一,其中的若干争议直接涉及到吸收犯在理论上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厘清不同的观点是认识吸收犯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认为吸收犯是立法中不可避免的立法现象,在理论上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吸收犯的最本质形式是重罪行为吸收轻罪行为;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不具“目的的同一性”;与连续犯之区别则在于其“犯意的多次性”和“犯罪行为的连续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吸收犯与牵连犯探微 [J].
何全民 ;
甘娅 .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01) :88-90
[2]   吸收犯学说述评 [J].
童伟华 .
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2) :89-96
[3]   论吸收犯 [J].
曲新久 .
中国法学, 1992, (02) :53-60
[4]  
本体刑法学.[M].陈兴良著;.商务印书馆.2001,
[5]  
刑法学.[M].高铭暄;马克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犯罪通论.[M].马克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7]  
刑事法律问题专题研究.[M].刘守芬;黄丁全主编;.群众出版社.1998,
[8]  
刑法学.[M].张明楷 著.法律出版社.1997,
[9]  
罪数形态论.[M].吴振兴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10]  
中国刑法学.[M].高铭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