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辽西建平变质杂岩区蠕虫状后成合晶的成因与意义
被引:6
作者
:
季建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季建清
陈曼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陈曼云
机构
:
[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2]
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科学系
来源
:
岩石学报
|
1996年
/ 04期
关键词
:
变质岩,蠕虫结构后成合晶,接触变质作用,流体活度,建平变质杂岩,辽西;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588.34 [区域变质作用及岩石];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建平变质杂岩中发育蠕虫结构的后成合晶,它受与石榴石共生的矿物组合、变质流体中水活度和变质岩原岩的制约。这种后成合晶可出现四种矿物组合:(1)Opx+Pl+少量Cpx,(2)Opx+Mt+Pl+Q+少量Cpx,(3)Hb+Pl,(4)Cord+Opx±Pl。它们是在建平变质杂岩受中元古代三座庙序列侵入岩侵位作用影响发生的相当于辉石角岩相接触热变质作用中形成的,温压条件为720℃~780℃,0.64~0.70GPa。这些后成合晶的结构特征、矿物学特征、变质反应前后体积变化、岩体热传导模型的时间域的半定量估算等都表明它们是在压力降低,热扰动历史较为短暂(介于2.85Ma和11.40Ma之间)的非平衡条件下形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32
页数:16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