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 条
滇西澜沧变质带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被引:41
作者:
赵靖,钟大赉,王毅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矿产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变质带,变质作用,变形作用,云南,澜沧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滇西澜沧变质带经历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其时代分别为519Ma和280~190Ma。早期变质变形事件(M1D1)可由销长石和石榴石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确定,形成近E-W向的变形构造格局。晚期变质变形作用(M2D2)以形成蓝片岩相矿物组合,如以蓝门石(青铝门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石英等为特征,并形成近N-S向的变形构造格局.钠质问石以青铝闪石和蓝闪石为主,白云母多为3T+2M;型多硅白云母,其bo均值在9.040A以上;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估计分别为0.6~0.7GPa和300℃。晚期变质变形事件经历了二个主要阶段(M2aD2a和M2bD2b),分别伴随透入性面理(S2)和褶劈理(S3)的形成,蓝门石的40Ar-39Ar定年分别为279Ma和214Ma;M2cD2c期局部受到热的扰动,以及出现大量的膝折带或宽缓褶皱。上述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代表了澜沧变质带的隆升及剥蚀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40
页数:1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