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18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状况

被引:26
作者
耿富磊
范方
张岚
机构
[1] 不详
[2]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3] 不详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青少年; 睡眠质量; 共病;
D O I
10.16128/j.cnki.1005-3611.2012.02.036
中图分类号
R395.1 [医学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考查汶川地震后18个月青少年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抽取都江堰地区青少年1287人,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自评量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对其进行评估。结果:采用PSQI总分8作为划界分,震后18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28.2%;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7.5%、15.6%、17.9%。睡眠质量总分与PTSD(r=0.397)、抑郁(r=0.504)、焦虑总分(r=0.463)显著正相关。在检出有睡眠问题的青少年中,有26.4%检出PTSD,有55.4%检出抑郁,有63.4%检出焦虑。多元Lo-gistic回归表明地震中有亲人伤亡、对支持的利用度低、震后较多负性生活事件是睡眠问题共患PTSD的危险性因素;女性、客观支持少、主观支持少、对支持的利用度低和震后较多负性生活事件是睡眠问题共患抑郁的危险性因素;女性、主观支持低、对支持的利用度低和震后较多继发负性生活事件是睡眠问题共患焦虑的危险性因素。结论:震后18个月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较高,评估及干预青少年的睡眠问题对预防精神健康问题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72 / 17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
    范方
    柳武妹
    郑裕鸿
    崔苗苗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 (01) : 56 - 59
  • [2]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伤员和伤员家属心理状况调查研究
    王震宇
    沙维伟
    顾小扬
    卞加德
    叶青
    张晓斌
    赵义林
    卜茹
    孙金荣
    王万章
    夏旭兰
    姚静
    周朝昀
    赵小亚
    崔保刚
    吴慧
    [J]. 精神医学杂志, 2009, 22 (03) : 193 - 194
  • [3] 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
    苏林雁
    王凯
    朱焱
    罗学荣
    杨志伟
    儿童抑郁量表全国协作组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08) : 547 - 549
  • [4]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的编制和信度效度研究
    刘贤臣
    马登岱
    刘连启
    赵贵芳
    李传琦
    杨杰
    孙良民
    [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8, (02) : 14 - 17
  • [5]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
    刘贤臣
    刘连启
    杨杰
    柴福勋
    王爱祯
    孙良民
    赵贵芳
    马登岱
    [J]. 山东精神医学, 1997, (01) : 15 - 19
  • [6] 60,000 Disaster Victims Speak: Part I. An Empir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1981—2001[J] . Fran H.,Norris,Matthew J.,Friedman,Patricia J.,Watson,Christopher M.,Byrne,Eolia,Diaz,Krzysztof,Kaniasty.Psychiatry . 2002 (3)
  • [7] A synthesis of the findings from the Quake Impact Study: a two-year investigation of the psychosocial sequelae of the 1989 Newcastle earthquake[J] . V. J. Carr,T. J. Lewin,R. A. Webster,J. A. Kenardy.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 1997 (3)
  • [8] Epidemiologic study of sleep disturbance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 opportunity for prevention? .2 Ford DE,Kamerow DB.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The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