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国际机制的形式选择

被引:7
作者
刘宏松
机构
[1]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关键词
国际机制; 非正式国际机制; 形式选择; 多边出口控制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0 [外交、国际关系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6 ; 030208 ; 1407 ;
摘要
关于非正式国际机制的形式选择,已有的理论从问题特征、非正式机制特有优势、交易成本等视角进行了解释。由于没有考虑国内层次的激励因素,已有理论的预期与一些经验现实不相符合。作者采用国内和国际层次相结合的视角,从国内偏好、承诺可信性需求和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结构性特征等方面探讨了国家选择非正式国际机制的基本动因:如果国家决策者没有因强势社会团体的推动而产生正式国际机制的偏好,非正式机制更能满足全国性选民体的利益,并且承诺可信性需求较低,国家就会偏好于非正式国际机制。在非排他性的国家间相互依赖状态中,只要少数国家偏好于非正式国际机制,非正式国际机制就往往会成为最终的集体选择结果。通过对多边出口控制机制的形式选择的案例分析,作者对上述基本动因进行了说明。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96+158 +158-159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多边出口控制机制的局限与困境——非正式国际机制的视角 [J].
刘宏松 .
国际政治研究, 2009, 30 (03) :124-142+112
[2]   正式与非正式国际机制的概念辨析 [J].
刘宏松 .
欧洲研究, 2009, 27 (03) :91-106+1
[3]   关于国家间交易成本概念的一个思辨 [J].
田野 .
欧洲研究, 2006, (01) :59-75+157
[4]   交易成本经济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文献回溯与评估 [J].
田野 .
欧洲研究, 2004, (06) :32-47+5
[5]   析冷战结束后核军控领域的非政府组织 [J].
刘华平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01) :28-31
[6]  
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 李小军.复旦大学. 2006
[7]  
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尹继武, 2009
[8]  
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田野, 2006
[9]  
国际化与国内政治[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罗伯特·基欧汉(RobertO.Keohane), 2003
[10]  
剑与犁[M].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卢周来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