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被引:32
作者
李小胜
张焕明
机构
[1]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关键词
DEA; 距离函数; 碳排放; 全要素生产率;
D O I
10.13653/j.cnki.jqte.2016.08.005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0201 ; 0201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基于各要素调整比例不同的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中国各省份考虑能源环境情况下总的非效率和碳排放非效率进行测算,并计算了碳排放的非效率占整个非效率项的大小。结果表明,各省份总的非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省份各年都处在前沿面上,碳排放的非效率不是各省份非效率的主要原因。此外,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情况,并进行分解,得到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研究发现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占总的指数部分较大,且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多数是正的,对总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上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发现,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上升的贡献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有待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9+161 +16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出口贸易、工业碳排放效率动态演进与空间溢出 [J].
王惠 ;
卞艺杰 ;
王树乔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 33 (01) :3-19
[2]   “十二五”时期我国碳排放额度分配评估及效率研究 [J].
李小胜 ;
宋马林 .
经济科学, 2015, (05) :58-69
[3]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
梁广华 .
工业技术经济, 2015, 34 (03) :79-84
[4]   中国区域工业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与综合效率实证研究——基于RAM网络DEA模型的分析 [J].
王兵 ;
罗佑军 .
世界经济文汇, 2015, (01) :99-119
[5]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
孙欣 ;
张可蒙 .
统计研究, 2014, 31 (02) :61-67
[6]   工业化、城镇化的动态边际碳排放量研究——基于LMDI“两层完全分解法”的分析框架 [J].
涂正革 ;
谌仁俊 .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9) :31-43
[7]   环境管制成本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J].
李小胜 ;
安庆贤 .
世界经济, 2012, 35 (12) :23-40
[8]   FDI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J].
毕克新 ;
杨朝均 .
经济管理, 2012, 34 (08) :31-39
[9]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J].
杨骞 ;
刘华军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 (05) :36-49+148
[10]   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研究 [J].
李涛 ;
傅强 .
统计研究, 2011, 28 (07) :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