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到1979年在江苏南京和扬州进行了大豆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花叶病毒病的鉴定工作。系统地观察了病害的症状。发病初期表现明脉,并发展为斑驳花叶,叶缘自下呈波纹状卷曲,以后出现皱缩或沿叶脉两侧呈泡状突起等症状。病株根系发育差,产生的根瘤少而小,并常常形成无绒毛的豆荚和褐色斑纹的种子,病株有恋青情况。病株种子的传毒率可高达58.1%。测定的6种蚜虫中有桃蚜(Myzus per-sicae)、大豆蚜(Aphis glycine),首蓿蚜(Aphis craccivera)、棉蚜(Aphis gossgpii)、菜蚜(Rhopalosiphuns pseudobrassicae)能传病,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不能传病。这种病毒的寄主范围很窄,测定的14种植物中只能侵染大豆,不能侵染其它豆科植物,也不能侵染烟草、心叶烟、千日红、百日菊、曼陀罗和小藜等。抗性测定的致死温度为65~68℃,稀释限点是1:2000~1:10,000倍,体外保毒期6天。用浸出法和磷钨酸负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为大小±750×13nm的线条状病毒粒体。根据以上性状,这种大豆病毒病的病原鉴定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马铃薯Y病毒群(Poly virus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