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Ⅲ.槲寄生新甙Ⅲ,Ⅴ,Ⅵ的结构
被引:16
作者
:
孔德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孔德云
罗思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罗思齐
李惠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李惠庭
雷兴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雷兴翰
机构
:
[1]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来源
:
药学学报
|
1988年
/ 08期
关键词
:
槲寄生;
槲寄生新甙Ⅲ;
槲寄生新甙Ⅴ;
槲寄生新甙Ⅵ;
D O I
:
10.16438/j.0513-4870.1988.08.006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 Nakai)中分离得到五个黄酮甙。经光谱和化学分析确定Ⅰ为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Ⅱ为异鼠李素-7-O-β-D-葡萄糖甙,Ⅲ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基(1→2)-β-D-葡萄糖甙;Ⅴ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Ⅵ为高圣草素-7-O-β-D-(6″-乙酰)-葡萄糖甙。化合物Ⅲ,Ⅴ,Ⅵ为三个新的双氢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Ⅲ(viscumneoside Ⅲ),槲寄生新甙Ⅴ(viscumneoside Ⅴ)和槲寄生新甙Ⅵ(viscumneoside Ⅵ)。Ⅰ和Ⅱ亦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引用
收藏
页码:593 / 60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中药红泽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J].
黄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西医科大学药学系
黄静
;
涂茂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西医科大学药学系
涂茂浰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谢晶曦
.
药学学报,
1987,
(04)
:264
-268
[2]
中药竹节香附(Anemoneraddeana Regel)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J].
吴凤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
吴凤锷
;
朱子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
朱子清
.
化学学报,
1984,
(03)
:253
-258
[3]
Carbon-13 NMR studies of flavonoids-Ⅲ. Markham KR, et al. Tetrahedron . 1978
←
1
→
共 3 条
[1]
中药红泽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J].
黄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西医科大学药学系
黄静
;
涂茂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西医科大学药学系
涂茂浰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谢晶曦
.
药学学报,
1987,
(04)
:264
-268
[2]
中药竹节香附(Anemoneraddeana Regel)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J].
吴凤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
吴凤锷
;
朱子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
朱子清
.
化学学报,
1984,
(03)
:253
-258
[3]
Carbon-13 NMR studies of flavonoids-Ⅲ. Markham KR, et al. Tetrahedron . 1978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