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S菌的趋化性与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被引:5
作者
吴柏志
李宜强
张琪
张艳君
机构
[1]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公司井下作业三公司
[2] 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
[3] 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4]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公司桩西采油厂
关键词
采油菌PBS; 产表面活性剂菌; 细菌数分布; 趋化性; 微生物采油; 驱油机理;
D O I
10.19346/j.cnki.1000-4092.2004.04.023
中图分类号
TE357.9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实验验证了PBS菌的趋化性,在物理模型上考察了PBS菌的驱油机理和效果。PBS菌为假单胞杆菌属,兼性厌氧,可利用原油为碳源生长,代谢产物主要为化学结构已确认的一种鼠李糖脂,以及少量脂肪酸、有机醇、气体等。菌液中PBS菌数105~106个/mL,培养温度51℃,实验原油51℃下粘度35 2mPa·s,驱替水矿化度3 7g/L。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培养0 5天后,距油水界面10μm以内的水相(菌液+营养液)中菌数达108个/mL,2天后更达109个/mL,而在10μm以外的水相中仅为103个/mL。在玻璃盒内培养0 5天后,靠近油水界面处水相中菌数为109个/mL,pH值4 4,鼠李糖脂浓度2 87g/dL,距油水界面10、20、30mm处水相中,菌数分别为107、106、105~104个/mL,形成细菌浓度分布梯度。以上实验结果用细菌的趋化性解释。在仿真网络模型上,水驱油后注入1PV菌液+营养液,51℃培养10天后再水驱,观察并记录了以下驱油机理:①乳化携带,启动剩余油;②剥离油膜或油团;③堵塞大孔道,液流转向。在渗透率1μm2的板状填砂模型上水驱油采收率为48%,注入1PV菌液+营养液,在51℃培养10天后再水驱,提高采收率13 6%。图12参6。
引用
收藏
页码:372 / 375+390 +39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微生物采油及其作用机理 [J].
王岚 .
世界地质, 2002, (02) :138-141
[2]   微生物采油室内研究进展 [J].
李庆忠 ;
张忠智 ;
王洪君 ;
罗一菁 ;
郭绍辉 .
油田化学, 2001, (04) :378-382
[3]   应用微观透明模型研究微生物驱油机理 [J].
冯庆贤 ;
邰庐山 ;
滕克孟 ;
牟伯中 ;
杨怀军 ;
倪方天 .
油田化学, 2001, (03) :260-263
[4]   细菌化学趋向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J].
张蔚文 ;
张灼 .
微生物学通报, 1993, (03) :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