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燕沟流域次降雨泥沙来源分析

被引:9
作者
徐学选 [1 ,2 ]
琚彤军 [1 ,2 ]
郑世清 [1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产沙强度; 土地利用; 次降雨; 燕沟流域;
D O I
10.16843/j.sswc.2008.03.008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延安燕沟流域属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退耕还林(草)措施引起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动的山区道路建设压力对本地区侵蚀环境和侵蚀动力机制产生了巨大影响,坡面水土流失与道路水土流失对比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在坡面侵蚀得到初步治理的新环境下,道路侵蚀则上升为主要地位。依据燕沟流域2005年7月2日的5年一遇暴雨引起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侵蚀产沙监测结果,结合流域卡口站测得的流域产沙总量,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产沙量对流域总产沙量的贡献,并依据流域土地利用的演变,反演林草植被恢复与道路建设对流域泥沙来源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次降雨条件下,道路的产沙强度为支道山路500 t/km2、干道山路3 163 t/km2、运油道路1万3500 t/km2,而农、林、草地的产沙强度为6~184 t/km2;道路产沙强度远大于农、林、草地的产沙强度:占流域面积1%的道路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42.3%,占流域面积70.5%的草地、灌木林地产沙量仅占流域的26.7%。退耕还林(草)措施使流域坡面产沙量大为降低,流域产沙量减少41.2%,但由于道路产沙量增加,抵消了减沙效益的58.0%,因此,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后,应将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放在防止道路侵蚀方面。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不同次降雨条件对黄土区主要地类水沙动态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J].
琚彤军 ;
刘普灵 ;
徐学选 ;
王栓全 ;
史新合 .
泥沙研究, 2007, (04) :65-71
[2]   黄土丘陵区植物道路的产流产沙试验研究 [J].
徐学选 ;
琚彤军 ;
郑世清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03) :934-938
[3]   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重建过程中流域降雨及其水沙变化特征研究 [J].
琚彤军 ;
刘普灵 ;
郑世清 ;
徐学选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2) :57-60
[4]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方式的产流产沙效应 [J].
刘卉芳 ;
朱清科 ;
孙中峰 ;
魏天兴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02) :137-141
[5]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J].
傅伯杰 ;
邱扬 ;
王军 ;
陈利顶 .
地理学报, 2002, (06) :717-722
[6]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紧迫性地域分级论证 [J].
彭文英 ;
张科利 ;
李双才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4) :438-443
[7]   流域尺度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减沙效益研究 [J].
董翠云 ;
黄明斌 ;
郑世清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5) :635-637
[8]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 [J].
徐勇 ;
Roy C.Sidle .
地理学报, 2001, (06) :657-666
[9]   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坡道路防蚀措施初步研究 [J].
郑世清 ;
杨岗民 ;
周红 .
中国水土保持, 2001, (11) :19-20+46
[10]   人工草地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减水减沙效益与有效盖度 [J].
焦菊英 ;
王万忠 .
草地学报, 2001, (03) :17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