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大庆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层岩石的润湿性和孔隙结构的变化
被引:21
作者
:
王传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
王传禹
杨普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
杨普华
马永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
马永海
秦之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
秦之铮
郭慕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
郭慕嫦
机构
:
[1]
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
来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1981年
/ 01期
关键词
:
油层水;
孔隙结构;
多孔结构;
渗透率;
润湿性;
表面性质;
岩石;
油田注水;
注水(油气田);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岩石表面润湿性及孔隙结构是影响驱油效率和渗流特征的重要因素。大量实验资料证明,大庆油田油层岩石的原始润湿性属于偏亲油的非均匀润湿性。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油层水淹部位经过注入水的长期冲刷,润湿性会从偏亲油向偏亲水方向转化,其转化程度与油层内岩石的含水饱和度有关。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孔隙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粘土矿物会被水冲走,或在流动过程中进一步堵塞流动通道,而使迂曲度发生变化,大于1000毫达西的岩样渗透率会增高,小于1000毫达西的岩样渗透率反而可能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7
页数:14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