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夏季跃层深度计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17
作者
张媛
吴德星
林霄沛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2]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003
关键词
温跃层; 密度跃层; 垂向梯度法; S-T法;
D O I
10.16441/j.cnki.hdxb.2006.s1.001
中图分类号
P731.11 [温度];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基于31°N和PN断面高分辨率的温度、盐度和密度(CTD)资料,分别选取1992,1998和2001年东海夏季长江径流量偏小、偏大和正常的3个年份,运用4种跃层计算方法计算了2个断面的温跃层和密度跃层上界的深度。计算结果与实际跃层上界深度比较发现,在3种不同条件下,采用垂向梯度法计算的东海夏季跃层上界深度,无论在浅海海区还是深海海区均较为理想。长江径流量偏小和正常的年份,在东海的浅海海区(水深<200m)运用S-T法计算的跃层上界深度与垂向梯度法的结果比较一致,都与实际跃层深度符合较好。在具有高分辨率资料的情况下,垂向梯度法是4种方法中计算东海夏季跃层上界深度的最佳方法。在缺乏高分辨率资料且长江径流量不大时,夏季东海浅海海区也可以运用S-T法计算温跃层和密度跃层上界深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陆架海区温跃层特征量的一种计算方法——拟阶梯函数逼近法 [J].
葛人峰 ;
乔方利 ;
于非 ;
蒋志晓 ;
郭景松 .
海洋科学进展, 2003, (04) :393-400
[2]   渤黄东海混合层化演变规律的研究进展 [J].
刘丽萍 ;
黄大吉 ;
章本照 .
海洋科学进展, 2002, (03) :84-89
[3]   黄、东海温盐跃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J].
邹娥梅 ;
熊学军 ;
郭炳火 ;
林葵 .
黄渤海海洋, 2001, (03) :8-18
[4]   关于跃层深度确定方法的探讨附视频 [J].
吴巍 ;
方欣华 ;
吴德星 .
海洋湖沼通报, 2001, (02) :1-7
[5]   1998年5-6月南海上混合层、温跃层不同定义的比较 [J].
贾旭晶 ;
刘秦玉 ;
孙即霖 .
海洋湖沼通报, 2001, (01) :1-7
[6]   渤海、黄海强温跃层数值预报模式 [J].
王宗山,徐伯昌,金梅兵,邹娥梅,李繁华 .
黄渤海海洋, 1996, (03) :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