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处理对晚粳稻‘浙粳22’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12
作者
吴春艳 [1 ]
唐旭 [1 ]
陈义 [1 ]
杨生茂 [1 ]
叶胜海 [2 ]
机构
[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
[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浙粳22’; 产量; 养分吸收量; 养分收获指数; 当季表观利用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浙粳22’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浙粳22’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浙粳22’以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处理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增产53%,增产效果显著优于不施肥区(CK)、有机肥(M)单施区及氮钾(NK)配施区;氮磷(NP)配施水稻增产38%,有机肥及增量无机肥(MNPK')配施水稻增产32.3%,氮磷钾(NPK)配施水稻增产27%;同时肥料合理配施可增加作物养分吸收总量,促进养分向籽粒中迁移。在所有处理中,均是MNPK区的养分吸收量最高,MNPK配施区的水稻籽粒吸氮量为126.66 kg·hm-2,吸磷量为26.91 kg·hm-2,吸钾量为45.59 kg·hm-2;MNPK’配施水稻吸氮总量为184.51 kg·hm-2,吸磷总量为33.57 kg·hm-2,吸钾总量为198.40 kg·hm-2。所有处理的氮、磷和钾收获指数均较对照(CK)有所降低;氮、磷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均以M单施最高,分别为43.85%和36.64%;钾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则以NPK配施最高,为54.52%,从肥料的输入来看,所有施氮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降,施磷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降,但是施钾处理的钾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上升。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粳稻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J].
薛亚光 ;
陈婷婷 ;
杨成 ;
王志琴 ;
刘立军 ;
杨建昌 .
作物学报, 2010, 36 (03) :466-476
[2]   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J].
李世峰 ;
刘宝法 ;
刘蓉蓉 ;
周宇 ;
吴九林 .
中国稻米, 2010, 16 (01) :40-43
[3]   2009年国内外水稻生产、贸易与技术发展概况 [J].
朱德峰 ;
张玉屏 ;
陈惠哲 .
中国稻米, 2010, 16 (01) :1-3
[4]   长期定位施肥对水稻、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J].
徐祖祥 .
浙江农业学报, 2009, 21 (05) :485-489
[5]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 [J].
张福锁 ;
王激清 ;
张卫峰 ;
崔振岭 ;
马文奇 ;
陈新平 ;
江荣风 .
土壤学报, 2008, (05) :915-924
[6]   浙粳22单季直播主要栽培因子的综合效应研究 [J].
边永高 ;
张小明 ;
叶胜海 ;
王星火 ;
章永根 ;
李老虎 .
农业科技通讯, 2008, (08) :48-51
[7]   稻米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J].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课题组 ;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课题组 ;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课题组 ;
白美清 ;
宋廷明 ;
刘与忠 ;
宋文仲 ;
李思恒 ;
扬卫路 ;
刘笑然 ;
石少龙 .
粮食问题研究, 2008, (02) :4-19
[8]   晚粳稻浙粳50的选育及应用附视频 [J].
鲍根良 ;
左晓旭 ;
张小明 ;
叶胜海 ;
郑涛 .
浙江农业科学, 2006, (03) :293-295
[9]   晚粳稻浙粳22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J].
张小明 ;
叶胜海 ;
吴伟 ;
刘鑫 ;
边永高 ;
管耀祖 ;
葛常青 .
浙江农业科学, 2006, (02) :154-156
[10]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性状研究 [J].
刘建丰 ;
袁隆平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6) :45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