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胃肠电生理起搏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14
作者:
杨敏
房殿春
隋建峰
龙庆林
机构:
[1]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消化专科中心
[2] 第三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
[3]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消化专科中心 重庆
[4] 重庆
来源:
关键词:
胃起搏;
胃动力障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电图;
电生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7 [消化系及腹部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电生理起搏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疗效 ,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82例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低频和高频起搏组分别为 5 0和 32例 ,分别采用1 .1~ 1 .2倍内源性胃慢波频率 (IGF)叠加 1 0Hz的双极脉冲方波和 4 .0倍IGF叠加 30Hz双极脉冲方波进行起搏。胃起搏 1次 /d ,每次 4 5min ,共 1 5d。采用 8导联胃电图仪 (EGG)记录患者空腹状态和进食试餐后的胃电活动各 1h。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 5d后对胃电图和各种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 1 5d后 ,除高频起搏组反酸外 ,患者各症状评分均有改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4 )。高频起搏组治疗后恶心、呕吐的改善较低频起搏组更为明显 (P <0 .0 5 ) ,而低频起搏组早饱、嗳气的缓解则较高频起搏组更显著 (P <0 .0 5 ) ,但两组间症状总积分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后低频起搏组餐后过速频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3.4 3± 0 .2 5 )次 /min比 (3.0 1± 0 .2 0 )次 /min ,P <0 .0 5 ],餐后过缓频率则显著增加 [(2 .4 1± 0 .4 3)次 /min比 (2 .6 7± 0 .2 6 )次 /min ,P <0 .0 5 ]。但无论在空腹状态或餐后 ,高频起搏组治疗前后其胃电主频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两组患者治疗后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9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