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
被引:28
作者:
梁志坚
[1
]
刘斯润
[2
]
曾进胜
[1
]
徐安定
[3
]
凌雪英
[2
]
凌莉
[1
]
余剑
[1
]
机构:
[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2]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
[3]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来源: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人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患者远离梗死灶的脑干(大脑脚、脑桥和延髓等部位的均数)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第1周、4周和第12周各时间点逐渐减少(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却无明显变化(P>0.05)。脑干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NIHSS减少的百分数(r=-0.46,P<0.05)及FM增加的百分数(r=-0.61,P<0.05)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引用
收藏
页码:159 / 163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