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补肾通络方调控软骨下骨骨重塑保护关节软骨的机制研究
被引:10
作者:
李钊
[1
]
梁祖建
[1
]
张百挡
[1
]
张还添
[2
]
何铭涛
[1
]
陈宇
[2
]
机构: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来源: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软骨下骨;
中医疗法;
补肾通络方;
动物实验;
大鼠;
D O I:
10.13457/j.cnki.jncm.2010.08.073
中图分类号:
R285.5 [中药实验药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补肾通络方调控软骨下骨骨重塑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机制。方法:取30只SPF级雌性SD大鼠,采用改良的Hulth模型的方法建立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分为Sham组、模型组和中药组。术后第4周中药组开始灌服补肾通络方,模型组、Sham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8、12、16周取材,采用骨关节炎软骨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OARSI)软骨组织病理学评分系统,以免疫组化方法评估关节软骨中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及对软骨下骨进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术后8、12、16周,模型组病理改变OARSI评分及甲苯胺蓝、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灰度值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2、16周中药组3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软骨下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测量结果显示,术后12、16周模型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骨小梁宽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每毫米破骨细胞数(Oc.N/mm)、单位骨小梁面积破骨细胞数(Oc.N/mm2)、荧光周长百分率(%L.Pm)、矿化沉积率(MAR)、骨形成率/骨小梁面积(BFR/BV)、骨形成率/周长(BFR/BS)与Sham组、中药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软骨下骨在骨关节炎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补肾通络方可通过调控软骨下骨生物力学性能,防止软骨破裂,延缓或修复软骨病损。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23+183
+183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