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共同担保的法律规则:裁判分歧与制度完善

被引:31
作者
高圣平 [1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人的担保; 物的担保; 保证人的求偿权; 担保物权的放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2 [物权];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同一债权既有人的担保又有物的担保的,在担保权可得行使时,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这里的"约定",应是当事人之间关于人的担保和物的担保之间责任顺序、责任分担范围的约定,而非实现担保物权的约定。在解释论之下,我国实定法并不承认保证人与物上保证人之间的求偿关系,在债务人提供物的担保的情形,当事人如无上述约定,债权人应先就债务人提供的物的担保实现债权,债权人放弃该物的担保的,其他担保人在债权人丧失优先受偿权益的范围内免除担保责任,但当事人如有上述约定,债权人应当按照该约定实现债权,债权人放弃该物的担保的,对其他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不发生影响。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当事人如无上述约定,债权人可以选择向保证人或物上保证人主张权利,债权人放弃物上保证人提供的物的担保,对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不发生影响。立法上应承认保证人与物上保证人之间的内部求偿权,如无相反约定,债权人放弃物上保证人的物的担保,保证人在物上保证人应分担份额的范围内免除担保责任。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63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M].程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  
人民法院案例选.[M].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
[3]  
物权法研究.[M].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  
中国担保制度与担保方法.[M].曹士兵.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融资租赁合同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M].奚晓明; 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
[6]  
中国物权法总论.[M].孙宪忠.法律出版社.2014,
[7]  
物权法.[M].尹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  
物权.[M].崔建远;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9]  
民法物权论.[M].谢在全; 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10]  
担保物权法原理.[M].孙鹏等;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