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地方官学发达的原因和意义

被引:2
作者
黄书光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
地方官学; 刻书业; 两浙路; 庆历五先生; 京西路; 发达; 江南西路; 元丰; 宋太祖; 赵匡胤(927-976); 江南东路; 宋神宗; 崇宁;
D O I
10.16235/j.cnki.33-1005/c.1989.04.040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宋代以“重儒右文”而号称于世。北宋期间便有庆历、熙丰、崇宁三大兴学运动,南宋虽曰偏安,然文教隆兴,痒序举措与修复则不绝史册,因此可以说,至宋代,中国地方官学已发展到一种新的历史水平。与宋以前的任何朝代相比较,宋代地方官学设学数量多,校舍建筑颇具规模,藏书楼普遍兴建,学生人数增加,教师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教学组织形式独具特色,建立了管理地方官学的专门行政机构,以学田为主的宋代地方官学经费来源多途。那么,宋代地方官学为什么会如此发达呢?其意义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4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宋代地方官学考析 [J].
黄书光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6, (04) :79-94
[2]   试论南宋浙江人才辈出的原因 [J].
倪士毅 ;
徐吉军 .
浙江学刊, 1985, (02) :107-112
[3]  
洪迈. 《容斋随笔》卷五 .
[4]  
李景和. 《嘉泰吴兴志》卷二○ .
[5]  
安定学案. 宋元学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