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

被引:89
作者
欧阳友权 [1 ]
机构
[1] 中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数字媒介; 中国文学; 转型; 新世纪; 文学建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6.7 [当代文学(1949年~)];
学科分类号
050106 ;
摘要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介,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转型,又约束和限定了这一转型的内涵,为汉语文学的历史演变扮演了“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新媒介使文学的审美构成、表意体制和时空观念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对文学传统的赓续造成伤害甚至异化。前者表现为用平民化的叙事促动文学向“新民间写作”转型,用技术方式赢得更大的艺术自由度,以“词思维”和“自娱娱人”的新理念拉动文学深层观念的调整,为文学体制更新探索了新路;后者则表现为技术对文学性的消解,作家主体责任担承的弱化,技术复制导致对文学经典信仰的消褪。新世纪的中国文学仍需秉持人文性的精神原点,自觉履行文学的价值承诺,通过调控引导和主体自律改善文学生态,使数字媒介对传统的挑战变成文学新生的契机,让新媒介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资源。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56 +208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J·希利斯·米勒
    国荣
    [J]. 文学评论, 2001, (01) : 131 - 139
  • [2] 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J·希利斯·米勒
    王逢振
    [J]. 文学评论, 1997, (04) : 72 - 78
  • [3] 文体与形式[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赵宪章著, 2004
  • [4] 图像时代[M]. 吉林人民出版社 , (斯洛文)阿莱斯·艾尔雅维茨(AlesErjavec)著, 2003
  • [5]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中国城市出版社 , (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著, 2002
  • [6] 双重视域[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南帆著, 2001
  • [7] 消费社会[M]. 南京大学出版社[法]让·波德里亚 原著, 2001
  • [8] 网络态度[M]. 安徽教育出版社 , 孙洁,李露璐编, 2001
  • [9] 信息方式[M]. 商务印书馆 , (美)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著, 2000
  • [10] 理解媒介[M]. 商务印书馆 , (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