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

被引:3
作者
谭圣林 [1 ]
周月英 [2 ]
梁剑喜 [2 ,3 ]
卓文珊 [2 ]
卢巧慧 [2 ]
刘祖发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2] 中山大学华南地区水循环与水安全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3] 中山市水务局
关键词
水资源; 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 可变模糊集; 珠江三角洲;
D O I
10.13471/j.cnki.acta.snus.2014.05.046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摘要
水资源可再生性决定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为评估珠江三角洲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压力,建立了多层次多指标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其水资源可再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9个城市2012年的水资源可再生性均属II级,尤以深圳和肇庆最强,东莞和佛山最弱。其中,中山市的水资源可再生性主要由其社会可再生性决定,在2001-2012年间先减弱后增强。对中山及其它城市而言,加强社会水循环能力是增强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关键。对比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发现,灰关联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基本相同。可变模糊评价级别一般较前两者低一个等级,其对隶属度的计算更加精细,评价结果偏于保守。遗传投影寻踪方法在样本指标差异极大时易产生不合理结果,不适于珠江三角洲城市间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此外,在全国标准基础上考虑珠江三角洲的水循环特点建立了"偏严格"评价标准。在该标准下,珠江三角洲各市的水资源可再生性均为III级。从严评价结果有利于促进该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建设。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基于对立统一定理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模型 [J].
李秋圆 ;
康艳 ;
宋松柏 .
节水灌溉, 2013, (09) :43-46
[2]   模糊物元模型在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中应用 [J].
曾建军 ;
沈盈佳 ;
史正涛 ;
陈严武 ;
陈骏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 (S1) :319-322
[3]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云模型 [J].
贾琦 ;
段春青 ;
陈晓楠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9) :48-52
[4]   北方沿海地区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多层次多指标可变模糊评价 [J].
彭慧 ;
周惠成 ;
李敏 .
水力发电学报, 2010, 29 (04) :39-45
[5]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J].
高卫平 ;
林炜华 .
水文, 2009, 29(S1) (S1) :19-21
[6]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集对分析方法 [J].
潘争伟 ;
吴开亚 ;
金菊良 ;
汪明武 .
水电能源科学, 2009, 27 (05) :24-26+93
[7]   基于信息熵与Theil不等系数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 [J].
龚艳冰 ;
房道伟 ;
张继国 .
水利经济, 2009, 27 (03) :9-11+73
[8]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模型 [J].
陈守煜 ;
李敏 .
水利学报, 2006, (04) :431-435
[9]   中国东北区水资源量天然可再生能力分异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J].
严登华 ;
王浩 ;
刘权 ;
王建华 .
环境科学, 2005, (01) :94-99
[10]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的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法 [J].
杨晓华 ;
杨志峰 ;
沈珍瑶 ;
郦建强 ;
不详 .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 2004, (S1) :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