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非生物因素耗氧实验研究

被引:1
作者
孔祥平 [1 ]
王修林 [1 ]
栾传振 [2 ]
袁长忠 [2 ]
汪卫东 [2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油藏; 非生物因素; 耗氧; 低温氧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57.9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注入多少氧气是好氧微生物驱油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高压氧化管作为反应器,通过分析反应前后气体组分的变化,探讨了胜利油田某区块原油、注入水和产出水的耗氧情况。结果表明对70℃的油藏,非生物因素耗氧主要是氧气对原油的低温氧化作用。6.3MPa、70℃,高压空气与原油充分反应12d,平均每克原油耗氧20.15mg,其中3.29%转化为CO2;5.8MPa、70℃,高压空气与注入水体积比为1∶23,充分反应12d,每升注入水耗氧11.12mg,其中95.00%转化为CO2;6.3MPa、70℃,高压空气与产出水体积比为1∶23,充分反应12d,每升产出水耗氧3.98mg,几乎完全转化为CO2。该研究工作将为空气辅助微生物驱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0+9 +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在英国大陆再度兴起 [J].
汪卫东 ;
任洪智 .
国外油田工程, 2005, (02) :7-11
[2]   内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 [J].
孔祥平 ;
包木太 ;
汪卫东 ;
陈勇 ;
宋永亭 ;
王修林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 :37-42+90
[3]   注空气低温氧化提高轻质油气藏采收率研究 [J].
张旭 ;
刘建仪 ;
孙良田 ;
李士伦 ;
刘卫华 .
天然气工业, 2004, (04) :78-80+12
[4]  
Use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Biotechnology for the Enhancement of Oil Recovery[J] . S. S. Belyaev,I. A. Borzenkov,T. N. Nazina,E. P. Rozanova,I. F. Glumov,R. R. Ibatullin,M. V. Ivanov.Microbiology . 200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