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与西南——寻找“学术区”之间的纽带

被引:20
作者
王铭铭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关键词
学术区; 人类学; 文化; 民族; 关系结构;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08.04.002
中图分类号
C091 [];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摘要
"学术区"内部成果与外部关系的考察,是中国社会科学"反思性继承"的一项基础工作。如作者所言,"学术区"系指"被本地、外地、外国学者研究过,而形成某种学术遗产和学术风格的区域"。为在中国研究领域里推进"学术区"的再研究,本文具体比较了中国人类学研究中的"东南区"与"西南区"。在海内外中国人类学研究中,"东南区"与"西南区"本都有民族学与汉人社会研究,但在20世纪下半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海内外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对两个"学术区"加以研究内容与使命的区分,致使东南的汉人社会与西南的民族相互分离,东南的"社会人类学"与西南的"民族学"相互区分。"东西分化"不乏其优点——在其格局之下,两地各自积累了对于未来中国人类学的理论思考有意义的研究成果,然而,当差异过于扩大化时,也导致了认识问题的出现:"东南区"与"西南区"出现了学术研究服务于两地"形象塑造"的倾向,致使研究者忽视了两地内部与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借助对《史记》的一项解读,作者指出,为了深化两个"学术区"的研究,有必要重建二者之间的历史纽带,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反思地继承"东西两大"学术区"的遗产,促成一个"东西结合"的学术范式,通过历史文明、政治文化、帝国宇宙观诸方面的研究,展开"关系结构"的社会科学思考。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54+242 +242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2]   “跨越边界与范式——中国西南人类学的再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J].
王铭铭 ;
杨正文 ;
彭文斌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10) :15-18
[3]   田野、同行与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访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蒂文·郝瑞教授 [J].
彭文斌 ;
斯蒂文郝瑞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10) :19-32
[4]  
史记.[M].(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2006,
[5]  
中国人类学史.[M].胡鸿保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  
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M].王铭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  
地域的等级.[M].梁永佳;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费孝通著;.华夏出版社.2004,
[9]  
漂泊的洞察.[M].王铭铭著;.上海三联书店.2003,
[10]  
中国华南民族社会史研究.[M].(日)冈田宏二著;赵令志;李德龙译;.民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