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隔校企之“中间地带”刍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及其政策启示

被引:43
作者
解水青 [1 ,2 ]
秦惠民 [1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2]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中间地带”; 逻辑起点; 政策启示;
D O I
10.16298/j.cnki.1004-3667.2015.05.014
中图分类号
G71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40108 ;
摘要
高职教育宜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现实校企合作存在诸多困境。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一个人才成长的"中间地带",这是由社会分工自然产生的空白地带,是一个既不属学校也不属企业的相对独立的公共领域。理论上有多种模式可以衔接"中间地带"的人才培养,但综合多方现实条件,最便捷方式是"校企合作"。"中间地带"构成了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也为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性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探究与启示 [J].
李传双 .
中国高教研究, 2011, (06) :83-85
[2]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难题初探 [J].
罗仕俐 .
职教论坛, 2011, (09) :20-26
[3]   论企业对于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 [J].
张瑞琪 .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9, 23 (05) :78-81
[4]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 匡瑛.华东师范大学. 2005
[5]  
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 浙江教育出版社 , (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FransVanVught)主编, 2001
[6]  
公司的社会责任[M]. 法律出版社 , 刘俊海著, 1999
[7]  
高等教育哲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 , (美)布鲁贝克著,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