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博弈分析与制度建设

被引:6
作者
王曙光
贾镝
机构
[1]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参与主体; 博弈论; 金融风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724.6 [电子贸易、网上贸易]; F832.3 [金融组织、银行];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对监管机构而言,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可以降低互联网金融平台高风险运营的概率;加大对拖欠平台的处罚力度、建立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用评级制度可以抑制平台违约的激励;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应当提升自身经营效率,并设立筹资人信用评级系统、要求披露信息以降低资质不良的筹资人申请贷款的可能性;此外,监管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应当主动加强投资者教育,并设置投资者投资金额上限,以起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Emergenc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 Electronic Markets: The Case of Online P2P Lending[J] . Sven C. Berger,Fabian Gleisner. &nbspBuR - Business Research . 2009 (1)
[2]   Borrower Decision Aid for people-to-people lending [J].
Puro, Lauri ;
Teich, Jeffrey E. ;
Wallenius, Hannele ;
Wallenius, Jyrki .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0, 49 (01) :52-60
[3]   关于金融监管的博弈分析 [J].
罗友山 .
经济评论, 2002, (01) :91-93
[4]   众筹模式的激励相容、运作机制与风险监管——兼论中国式众筹的问题与趋势 [J].
王曙光 ;
贺潇 ;
贾镝 .
金融与经济, 2015, (03) :55-60+84
[5]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视角下的P2P借贷行为 [J].
钱智通 ;
孔刘柳 .
改革与开放, 2015, (24) :16-18
[6]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研究 [J].
滕磊 .
南方金融, 2015, (11) :24-29
[7]   互联网金融监管博弈研究:以P2P网贷模式为例 [J].
俞林 ;
康灿华 ;
王龙 .
南开经济研究, 2015, (05) :126-139
[8]   浅析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 [J].
娜米亚 .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5, (06) :84-84
[9]  
"Bypassing Banks". Steelmann,Aaron. . 2006
[10]  
Peer to peer lending:auctioning microcredits over the Internet. Klafft,M.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