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识别区与海洋飞越自由

被引:3
作者
张磊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中心
[2]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关键词
海洋飞越自由; 防空识别区; 国家安全; 《海洋法公约》; 《芝加哥公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93.4 [领空、航空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有关海洋飞越自由的主要国际公约是《海洋法公约》和《芝加哥公约》。除了国际公约和国际习惯外,国际法不禁止的国家行为也可能对海洋飞越自由产生限制,设立防空识别区就属于具有这种限制作用的国际法不禁止的国家行为。防空识别区的有效性不仅来源于国际法不禁止,而且来源于沿海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正当性,因为海洋飞越自由既有被保护的必要,也有被滥用的可能,而滥用海洋飞越自由会对沿海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各国享有的海洋飞越自由与沿海国享有的划设防空识别区的自由是契合的。就国际法的法律性质而言,防空识别区是在国际法不禁止的情况下,沿海国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正当性所采取的以识别为主要目的的预防性自卫。作为预防性自卫,它的法理依据来源于作为国际习惯的加罗林测试,但防空识别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识别为正当使用武力提供更多的判断依据和预警时间。所以,我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不妨碍海洋飞越自由。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73+158 +158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67 条
[1]  
奥本海国际法[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英)奥本海著, 1995
[2]  
联合国辞典[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杨宇光主编, 1998
[3]  
美国历史百科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杨生茂,张友伦主编, 2004
[4]  
制空权[M]. 解放军出版社 , (意)朱里奥·杜黑著, 2005
[5]  
国家安全理论研究[M]. 贵州大学出版社 , 徐则平, 2009
[6]  
航海概论[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沈四林, 2011
[7]  
民用航空概论[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方从法, 2012
[8]  
国际法原理[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张乃根, 2012
[9]  
中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N]. 李宣良,王经国. &nbsp人民日报. 2013 (001)
[10]  
“防空识别区”的“前世今生”[N]. 胡若愚. &nbsp新华每日电讯. 2013 (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