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被引:22
作者
姚守平 [1 ]
罗鹏 [1 ]
王艳芬 [2 ]
吴宁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湿地; 甲烷; 排放; 观测方法; 影响因素;
D O I
10.16507/j.issn.1006-6055.2007.02.011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甲烷是一种仅次于二氧化碳的重要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为25%。近年来大气中甲烷浓度显著增加,湿地甲烷释放量约占全球甲烷通量的20%,是大气甲烷的主要自然来源之一。甲烷主要通过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在氧化条件下,甲烷通过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氧化,并通过气泡、扩散和植物传输三种途径释放到大气。湿地甲烷通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有较大的变化,这与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有关,同时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土壤质地、氧化还原电位、有机物、土壤酸碱度、植被条件、气候因素、农业管理措施等。文章还对湿地甲烷排放的观测方法和排放模型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 [J].
郝庆菊 ;
王跃思 ;
江长胜 ;
王长科 ;
王明星 .
生态学杂志, 2005, (02) :170-175
[2]   湿地生态系统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J].
宋长春 .
生态环境, 2004, (01) :69-73
[3]   一台气相色谱仪同时测定陆地生态系统CO2、CH4和N2O排放 [J].
王跃思 ;
刘广仁 ;
王迎红 ;
孙扬 ;
薛敏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 (10) :84-90
[4]   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J].
丁维新 ;
蔡祖聪 .
地理科学, 2002, (05) :619-625
[5]   不同水稻土甲烷氧化菌和产甲烷菌数量与甲烷排放量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J].
陈中云 ;
闵航 ;
陈美慈 ;
赵宇华 .
生态学报, 2001, (09) :1498-1505
[6]   不同水旱轮作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 [J].
卢维盛 ;
廖宗文 ;
张建国 ;
岑崇欢 .
农业环境保护, 1999, (05) :200-202
[7]   青藏高原湿地CH排放评估 [J].
金会军 ;
吴杰 ;
程国栋 ;
中野智子 ;
孙广友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9, (16) :1758-1762
[8]   农业减排温室气体的技术措施 [J].
ZhangHouxuanAgrometerologyInstituteof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eScienceBeijing .
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8, (01) :18-23+50
[9]   三江平原沼泽地CH4排放规律及估算 [J].
崔保山 .
地理科学, 1997, (01) :94-96
[10]   不同耕作制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J].
黄勤 ;
魏朝富 ;
谢德体 ;
杨剑虹 ;
车福才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5)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