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8 条
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被引:22
作者:
姚守平
[1
]
罗鹏
[1
]
王艳芬
[2
]
吴宁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湿地;
甲烷;
排放;
观测方法;
影响因素;
D O I:
10.16507/j.issn.1006-6055.2007.02.011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甲烷是一种仅次于二氧化碳的重要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为25%。近年来大气中甲烷浓度显著增加,湿地甲烷释放量约占全球甲烷通量的20%,是大气甲烷的主要自然来源之一。甲烷主要通过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在氧化条件下,甲烷通过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氧化,并通过气泡、扩散和植物传输三种途径释放到大气。湿地甲烷通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有较大的变化,这与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有关,同时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土壤质地、氧化还原电位、有机物、土壤酸碱度、植被条件、气候因素、农业管理措施等。文章还对湿地甲烷排放的观测方法和排放模型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3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