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32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林承焰
王庆如
李燕
衡立群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
[2]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东部研究院
[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中心
关键词
隔夹层; 剩余油; 生物礁; 储集层非均质性; 表征; 流花11-1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图6表1参17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1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 [J].
李阳 ;
王端平 ;
刘建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3) :91-96
[2]   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在礁灰岩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J].
岳大力 ;
林承焰 ;
吴胜和 ;
侯连华 .
石油学报, 2004, (05) :75-79
[3]   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 [J].
张吉 ;
张烈辉 ;
胡书勇 ;
南力亚 .
测井技术, 2003, (03) :221-224+265
[4]   厚油层内部夹层分布模式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J].
陈程 ;
孙义梅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3, (02) :24-27+68
[5]   文东深层低渗透多油层砂岩油田细分层系开发 [J].
黄新文 ;
张兴焰 ;
朱学谦 ;
郝敬华 ;
周琦 ;
陈新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1) :84-86
[6]   潜山油藏内幕隔层及断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J].
张淑娟 ;
刘大听 ;
罗永胜 .
石油学报, 2001, (06) :50-54+3
[7]   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浊积岩储层中钙质夹层研究 [J].
林承焰 ;
侯连华 ;
董春梅 ;
刘泽容 ;
信荃麟 ;
黄金柱 .
沉积学报, 1996, (03) :74-82
[8]   曙二区缓坡浊积岩储层隔夹层研究 [J].
李琳,任作伟,林承焰,侯边华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3) :8-11+18+4
[9]   河道储层砂体中隔挡层的成因与分布规律 [J].
焦春泉 ;
李祯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04) :78-81+91+113
[10]   双河油田厚油层内夹层分布特征 [J].
王国鹏,何光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02) :55-5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