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沙蜥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4
作者
吴鹏飞
曾宗永
王跃招
朱波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青海沙蜥; 种群密度; 洞穴深度; 标志重捕; 洞口计数;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5.0135
中图分类号
Q958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在2002年9月,分别利用洞穴深度法、标志重捕法和洞口计数法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中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分别是190.4、76.8和250.7只.1000 m-2。通过对3种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证明洞穴深度法有较高的可靠性,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沙蜥(Phrynocephalus)是一种变温动物,不能长时间处在温度低于致死低温(-2.5℃)以下的环境中,为了能够成功地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它必须居住在深度达到最大冻土层之下的洞穴中。这是沙蜥躲避低温伤害的一种行为机制。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分布在中国的沙蜥属的其它物种密度调查。
引用
收藏
页码:1241 / 124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广东省穿山甲种群数量调查与资源蕴藏量 [J].
吴诗宝 ;
马广智 ;
唐玫 ;
陈海 ;
徐昭荣 ;
刘迺发 .
兽类学报, 2002, (04) :270-276
[2]   徐州双山山地麻蜥的数量统计及种群保护对策 [J].
冯照军 ;
王鹏 ;
吴婷婷 ;
王华 ;
管建国 ;
郑志华 ;
朱爱霞 .
动物学杂志, 2001, (06) :45-47
[3]   环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影响的研究 [J].
刘迺发 ;
李仁德 ;
孙红英 .
动物学研究, 1993, (04) :319-325
[4]   中国的沙蜥属研究 [J].
赵肯堂 .
动物学杂志, 1997, (01) :16-20
[5]   若尔盖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冻土和环境 [J].
王绍令 .
冰川冻土, 1997, (01) :41-48
[6]   中国穿山甲华南亚种(Manis pentadactyla aurita)仔兽出生记录 [J].
吴诗宝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1) :41-43
[7]   呼伦贝尔草原有关布氏田鼠防治方面的某些生物学研究 [J].
罗泽珣 ;
郝守身 ;
梁志安 ;
牛德芳 ;
曹洪昌 .
动物学报, 1975, (01) :51-61
[8]   青海沙蜥和密点麻蜥生存环境的比较研究 [J].
马继雄 ;
鲍敏 ;
曾阳 ;
陈振宁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3) :46-48
[9]   布氏田鼠数量调查方法的比较 [J].
施大钊 ;
海淑珍 ;
刘雪龙 .
草地学报, 1998, (03) :185-190
[10]   布氏田鼠洞群内群体结构的研究 [J].
张洁 ;
钟文勤 .
兽类学报, 1981, (01) :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