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绰墩遗址埋藏古水稻土肥力特征研究

被引:23
作者
卢佳 [1 ]
胡正义 [1 ]
曹志洪 [1 ]
杨林章 [1 ]
林先贵 [1 ]
董元华 [1 ]
丁金龙 [2 ]
郑云飞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2] 苏州博物馆
[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绰墩遗址; 古水稻土; 古稻田; 土壤肥力; 养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了解绰墩遗址古水稻土的基本性质,阐明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机理。方法以绰墩遗址埋藏的古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14C和考古学方法确定了土壤成土年龄和分布;按照中国土壤学会编汇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pH,有机碳、营养元素含量。结果碳化稻和土壤有机质中14C分析证实绰墩遗址最古老水稻土为距今6000年马家浜时期,该时期古稻田位于表层以下1m左右,平均每块稻田面积5.2m2。古水稻土(每克土中水稻植硅体含量>5000颗)有机碳平均含量9.7g·kg-1;N、P、K、Ca、Mg、S、Fe、Mn、Cu、Zn的全量平均含量分别为0.8、1.58、18.2、7.6、6.3、0.1、22.、0.51g·kg-1和40.9、80.8mg·kg-1。结论古水稻土的有机碳、全氮含量、C/N比显著大于同期种植强度较弱的古水稻土(水稻植硅体含量<5000颗/g),其它元素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强度古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和pH差异不显著。古水稻土N、S、Cu全量含量显著低于现代表层水稻土,而有机碳、P、Fe、Mn全量含量则相反;现代表层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一般大于古水稻土。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水稻田与稻作农业的起源
    丁金龙
    [J]. 东南文化, 2004, (02) : 19 - 23
  • [2] 苏南昆山地区全新世土壤与环境
    龚子同
    刘良梧
    张甘霖
    [J]. 土壤学报, 2002, (05) : 618 - 626
  • [3] 太湖流域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
    曹慧
    杨浩
    孙波
    赵其国
    臧波
    [J]. 土壤, 2002, (04) : 201 - 205
  • [4] 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初步认识
    谷建祥,邹厚本,李民昌,汤陵华,丁金龙,姚勤德
    [J]. 东南文化, 1998, (03)
  • [5]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EDTA- and DTPA-extractable trace metal contents in calcareous soil (CRM 600)
    Quevauviller, P
    Lachica, M
    Barahona, E
    Gomez, A
    Rauret, G
    Ure, A
    Muntau, H
    [J]. 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1998, 360 (05): : 505 -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