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素对连作平邑甜茶生长、光合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17
作者
王艳芳 [1 ,2 ]
潘凤兵 [1 ]
付风云 [1 ]
相立 [1 ]
张先富 [1 ]
陈学森 [1 ]
沈向 [1 ]
毛志泉 [1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关键词
苹果; 平邑甜茶; 甲壳素; 光合速率; 活性氧; 抗氧化酶; 连作障碍;
D O I
10.16420/j.issn.0513-353x.2014-0760
中图分类号
S661.1 [苹果];
学科分类号
090201 ;
摘要
以苹果连作土盆栽的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探讨了0、0.5、1.0和2.5 g·kg-1不同施入量的甲壳素对其光合速率、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 g·kg-1的甲壳素处理能显著促进幼苗株高、地径,干样质量和根冠比的增加,根冠比为对照的1.51倍;明显提高了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其中光合速率为对照的1.30倍;同时提高了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10倍、1.85倍、1.77倍和1.43倍;减少了叶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的积累,分别为对照的73%、62%和34%,降低了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当甲壳素施用量为2.5 g·kg-1时则显著抑制平邑甜茶幼苗生长,降低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并使超氧阴离子和脯氨酸含量明显上升。因此,适宜用量的甲壳素能减轻苹果的连作障碍。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连作平邑甜茶幼苗光合与根系生长的影响 [J].
李俊芝 ;
王功帅 ;
胡艳丽 ;
陈学森 ;
毛志泉 .
园艺学报, 2014, 41 (12) :2489-2496
[2]   NO和ABA对辣椒幼苗自毒作用缓解的生理生化机制 [J].
张国斌 ;
郁继华 ;
冯致 ;
马彦霞 ;
吕剑 .
园艺学报, 2013, 40 (03) :458-466
[3]   稻草和猪粪发酵残渣配施菌剂对大棚连作土壤的改良作用 [J].
樊琳 ;
柴如山 ;
刘立娟 ;
黄利东 ;
章永松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 (02) :437-444
[4]   甲壳素及壳聚糖在农业领域方面的应用 [J].
蒋小姝 ;
莫海涛 ;
苏海佳 ;
张小勇 .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06) :170-174
[5]  
乙草胺对葡萄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叶绿体结构的影响[J]. 谭伟,梁婷,翟衡.应用生态学报. 2012(08)
[6]   壳聚糖对水分胁迫下辣椒幼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J].
马彦霞 ;
郁继华 ;
张国斌 ;
曹刚 .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10) :1964-1971
[7]   外源NO对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J].
高安妮 ;
田长平 ;
胡艳丽 ;
陈强 ;
毛志泉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10) :2184-2192
[8]   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意见 [J].
陈学森 ;
韩明玉 ;
苏桂林 ;
刘凤之 ;
过国南 ;
姜远茂 ;
毛志泉 ;
彭福田 ;
束怀瑞 .
果树学报, 2010, 27 (04) :598-604
[9]  
Seed priming with chitosan improves maize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in relation to physiological changes under low temperature stress[J]. Ya-jing GUAN1, Jin HU1, Xian-ju WANG1, Chen-xia SHAO1,2 (1Seed Science Center,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2Yuan Longping High-Tech Agriculture Co. Ltd., Changsha 410001, China).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An International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09(06)
[10]   一氧化氮改善铁胁迫玉米光合组织结构及其活性 [J].
敬岩 ;
孙宝腾 ;
符建荣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5) :80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