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的研究

被引:70
作者
姜元华
张洪程
赵可
许俊伟
韦还和
龙厚元
王文婷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郭保卫
机构
[1] 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类型; 产量; 产量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阐明长江下游地区稻-麦两熟制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的差异,2012-2013年,在江苏扬州、常熟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四种类型2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茎蘖组成、穗部性状、籽粒灌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地点和年份间产量均呈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趋势,其中,籼粳杂交稻品种平均产量为12499.4kg/hm2,分别较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高4.82%、11.94%和19.68%,籼粳杂交稻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每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类型。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净贡献率表现为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对总颖花量的净贡献率表现为每穗粒数大于有效穗数,说明大穗依然是水稻高产的主要途径。3)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拔节期茎蘖数表现为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主茎和一级分蘖贡献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二级分蘖贡献率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蜡熟期茎蘖组成特点与拔节期一致;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成穗率表现为常规粳稻最高(75.76%),杂交粳稻其次(72.87%),籼粳杂交稻再次(66.80%),杂交籼稻最低(63.24%)。4)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穗长表现为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着粒密度、每穗粒数和单穗重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总粒数和二次枝梗总粒数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一次枝梗粒数对总粒数的贡献率表现为常规粳稻最大(41.00%),其次为杂交粳稻(35.50%)和籼粳杂交稻(31.83%),杂交籼稻最低(27.92%),二次枝梗总粒对每穗粒数的贡献率表现为杂交籼稻最大(72.80%),其次为籼粳杂交稻(68.17%)和杂交粳稻(64.50%),常规粳稻最小(59.00%)。5)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终极生长量W o呈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趋势,最大灌浆速率V max表现为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 max表现为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平均灌浆速率V mean表现为杂交籼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有效灌浆时间T99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阶段性灌浆特征方面,灌浆量在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均表现为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灌浆时间在渐增期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在快增期和缓增期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灌浆速率在渐增期表现为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在快增期和缓增期表现为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较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有明显的产量优势,"穗大粒多"是其产量优势形成的基础。关键词:水稻;品种;类型;产量;产量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621 / 63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不同粳稻品种在江西不同生态区的农学表现 [J].
黄山 ;
何虎 ;
张卫星 ;
王志刚 ;
章秀福 ;
廖西元 ;
潘晓华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5 (01) :25-32
[2]   “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 [J].
张洪程 ;
张军 ;
龚金龙 ;
常勇 ;
李敏 ;
高辉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04) :686-704
[3]   我国水稻发展史上一大创举——“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发展报告 [J].
康庄严 .
宁波通讯, 2013, (01) :47-48
[4]   成都平原两熟区籼粳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 [J].
李旭毅 ;
池忠志 ;
姜心禄 ;
郑家国 .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16) :3256-3264
[5]   南方粳型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形成特征的研究 [J].
龚金龙 ;
胡雅杰 ;
葛梦婕 ;
龙厚元 ;
常勇 ;
马群 ;
杨雄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核农学报, 2012, 26 (03) :558-572
[6]   南方粳型超级稻物质生产积累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 [J].
吴桂成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高辉 ;
魏海燕 ;
沙安勤 ;
徐宗进 ;
钱宗华 ;
孙菊英 .
作物学报, 2010, 36 (11) :1921-1930
[7]   杂交粳稻13.5thm-2超高产群体动态特征及形成机制的探讨 [J].
张洪程 ;
吴桂成 ;
李德剑 ;
肖跃成 ;
龚金龙 ;
李杰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高辉 ;
魏海燕 ;
沙安勤 ;
周有炎 ;
王宝金 ;
吴爱国 .
作物学报, 2010, 36 (09) :1547-1558
[8]   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及系统理论的研究进展 [J].
龚金龙 ;
张洪程 ;
李杰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李德剑 ;
华正雄 ;
沙安勤 ;
周有炎 ;
罗学超 ;
刘国林 .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 (04) :417-424
[9]   江苏省粳稻品种近60年演进过程中产量与形态生理特征的变化 [J].
张耗 ;
谈桂露 ;
薛亚光 ;
王志琴 ;
刘立军 ;
杨建昌 .
作物学报, 2010, 36 (01) :133-140
[10]   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对籼稻品种库容的影响 [J].
董桂春 ;
李进前 ;
董燕萍 ;
周娟 ;
田昊 ;
于小凤 ;
张传胜 ;
张岳芳 ;
王余龙 .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 (05) :52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