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两个不同地区棉铃虫种群的RAPD分析
被引:7
作者
:
雷仲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雷仲仁
郭予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郭予元
李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李莉
吴孔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吴孔明
王武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王武刚
戴小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戴小枫
机构
: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4]
北京 西北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
来源
:
植物保护学报
|
1996年
/ 02期
关键词
:
棉铃虫;
差异;
棉铃实夜蛾;
棉花害虫;
RAPD;
D O I
:
10.13802/j.cnki.zwbhxb.1996.02.020
中图分类号
:
S435.622 [虫害];
学科分类号
:
090401 ;
090402 ;
摘要
:
<正> 关于不同地区棉铃虫种群的差异研究,过去主要限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体内同功酶分析和幼虫体内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等,均未从DNA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迅速、简便、有效的分子标记技术,且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外已利用此技术研究了蚜虫的地理分化、生物型,蚊虫的种群多态性,象甲的地理起源及蚱蜢的种群遗传和分类等。我国尚未见此项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190
页数:2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