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基于中国实践的考察和分析

被引:14
作者
苏镜祥
马静华
机构
[1] 四川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未成年人; 刑事和解; 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作为一种舶来品,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实践中发生了流变。由于缺乏全国性的统一规范,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受到司法组织体系地方化、对刑事和解多元价值的不同偏向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以教化为主要功能的专门模式和以补偿被害为主要价值的混合模式。总体上,专门-教化模式属于少年司法范畴,混合-补偿模式则与普通司法无异。进一步考察发现,由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力量对比和司法一体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两种模式的运行均处于司法权力控制之下,呈现国家控制的一元化特征。基于同样的结构原因,未来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发展方向应是国家主导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2]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 [J].
陈瑞华 .
中国法学, 2006, (05) :15-30
[3]   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 [J].
郁建兴 ;
吴宇 .
人文杂志, 2003, (04) :142-148
[4]  
价值与结构[M]. - 法律出版社 , 左卫民著, 2003
[5]  
三年以下刑事案件可私了 .2 徐勤. 重庆商报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