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

被引:28
作者
蒋奖
许燕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反社会人格; 儿童期虐待; 父母教养方式;
D O I
10.16128/j.cnki.1005-3611.2008.06.030
中图分类号
B848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目的:考察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人格诊断问卷,对866名监狱犯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与其他类型犯人相比,反社会人格倾向犯人更多地受到情绪和躯体上的虐待与忽视,父母对其较少关怀,并且不鼓励其在行为上独立自主。②儿童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关怀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负相关,父母鼓励行为自由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否认心理自主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儿童期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反社会人格症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情绪虐待和母亲否认心理自主对反社会人格症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母亲的关怀对反社会人格症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在控制了儿童期虐待的预测作用之后,父母教养方式对反社会人格症状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反社会人格倾向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642 / 64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457名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心理健康 [J].
谢智静 ;
唐秋萍 ;
常宪鲁 ;
邓云龙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01) :63-65
[2]   国内儿童受虐状况研究 [J].
杨世昌 ;
杜爱玲 ;
张亚林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05) :552-554
[3]   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进展 [J].
蒋奖 ;
许燕 ;
梁竹苑 ;
刘勇 .
中国特殊教育 , 2006, (05) :88-92
[4]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J].
茆正洪 ;
谭钊安 ;
曾彦英 ;
张建平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06) :22-24
[5]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 [J].
冯维 ;
于志涛 .
中国特殊教育, 2005, (08) :52-56
[6]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 [J].
蒋奖 ;
许燕 .
心理学探新, 2004, (04) :52-55
[7]   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在中国应用的信效度研究 [J].
杨蕴萍 ;
沈东郁 ;
王久英 ;
杨坚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03) :165-168
[8]  
儿童社会性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张文新著, 1999
[9]   Schema modes and childhood abuse in borderline an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J].
Lobbestael, J ;
Arntz, A ;
Sieswerda, S .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2005, 36 (03) :240-253
[10]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prisoners and forensic patients [J].
Timmerman, IGH ;
Emmelkamp, PMG .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2005, 12 (03) :1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