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深施氮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63
作者
朱从桦 [1 ,2 ]
张玉屏 [1 ]
向镜 [1 ]
张义凯 [1 ]
武辉 [1 ]
王亚梁 [1 ]
朱德峰 [1 ]
陈惠哲 [1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5] 不详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水稻; 控释尿素; 侧深施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深入探究不同类型氮肥机械侧深施用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为机插水稻节本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和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种施氮处理,即不施氮肥(N0)、尿素撒施(CUB)、尿素机械侧深施(CUM)、控释尿素撒施(CRUB)和控释尿素机械侧深施(CRUM),测定水稻物质生产特性、氮素积累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2年各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的影响基本一致。与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以及稻谷产量;2017年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氮肥吸收利用率(NRE)、氮肥农学效率(NAE)和稻谷产量分别增加3.22%、17.50%、46.00%、17.79%和3.72%,2018年相应增幅分别为8.77%、13.27%、32.07%、12.74%和3.32%。与人工撒施相比,机械侧深施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2017年NRE和NAE分别增加17.91%—43.14%和19.61%—37.39%;2018年NRE和NAE分别增加53.80%—54.10%和21.11%—35.11%。与人工撒施相比,机械侧深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4.46%—6.95%(2017年)、5.55%—8.11%(2018年);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更多有效穗数和颖花总量。齐穗至成熟期,CRUM处理茎叶鞘氮素积累量和茎叶氮素表观转移量(TNT)均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此外,在穗分化期和齐穗期,相比其他施氮处理,CRUM处理的氮素积累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结论】控释尿素机械侧深施(CRUM)是一种能提高机插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有效施肥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4228 / 423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机械侧深施肥对机插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J].
朱从桦 ;
陈惠哲 ;
张玉屏 ;
向镜 ;
张义凯 ;
易子豪 ;
朱德峰 .
中国稻米, 2019, 25 (01) :40-43
[2]   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J].
武姣娜 ;
魏晓东 ;
李霞 ;
张金飞 ;
谢寅峰 .
植物生理学报, 2018, 54 (09) :1401-1408
[3]   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平衡的影响 [J].
侯红乾 ;
冀建华 ;
刘益仁 ;
黄永兰 ;
冯兆滨 ;
刘秀梅 ;
胡兆平 ;
韦礼和 ;
王子君 .
土壤, 2018, 50 (01) :43-50
[4]   氮素抑制剂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 [J].
鲁艳红 ;
聂军 ;
廖育林 ;
周兴 ;
王宇 ;
汤文光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01) :95-104
[5]   不同施肥方式下氮肥用量对直播稻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J].
孙浩燕 ;
王森 ;
任涛 ;
丛日环 ;
李小坤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 (06) :88-92
[6]  
控失尿素对稻田氨挥发、氮素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 薛欣欣,吴小平,张永发,罗雪华,邹碧霞,王大鹏,王文斌.应用生态学报. 2018(01)
[7]   根区一次施氮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效果和原理 [J].
刘晓伟 ;
陈小琴 ;
王火焰 ;
卢殿君 ;
周健民 ;
陈照明 ;
朱德进 .
土壤, 2017, 49 (05) :868-875
[8]   不同施肥方法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氮素流失的影响 [J].
段然 ;
汤月丰 ;
王亚男 ;
王伟政 ;
白玲玉 ;
吴翠霞 ;
文炯 ;
曾希柏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12) :1815-1822
[9]   机械侧深施控释掺混肥提高寒地水稻的产量和效益 [J].
马昕 ;
杨艳明 ;
刘智蕾 ;
孙彦坤 ;
于彩莲 ;
彭显龙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04) :1095-1103
[10]   侧深施肥技术对寒地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J].
赵红玉 ;
徐寿军 ;
杨成林 ;
王丽妍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2 (04) :34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