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溶栓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3
作者
李岩
那开宪
李天潢
顾复生
滕一星
机构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 中国民航总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心肌梗死.急性,溶栓疗法,凝血系统,纤溶系统,链激酶,尿激酶,重组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2.22 [];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链激酶(SK)、重组链激酶(rSK)、尿激酶(U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期间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探讨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同溶栓疗效间的关系。方法:对43例经溶栓治疗(SK8例,rSK13例,UK16例,rtPA6例)及14例未经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48小时和1周共6次,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A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等指标的活性或含量。结果:溶栓组冠脉再通26例(60.5%)、应用SK、rSK、UK、rtPA溶栓治疗后,均会导致PT、APTT的明显延长,tPA活性、D二聚体含量的明显增高,PLG、α2AP、PAI1活性与FG含量的明显降低(与溶栓前比较,P均<0.01)。但这种变化为时较短,至溶栓后12小时,各项指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tPA与PAI1已回至溶栓前水平。SK与rSK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略高于UK,rtPA对FG含量影响最小。冠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4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