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个人自觉与社会自觉

被引:10
作者
郑承军 [1 ,2 ]
机构
[1] 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
[2] 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个人自觉; 社会自觉; 认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4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5 ;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从个人自觉到社会自觉的过程。自觉可分为个人自觉和社会自觉。个人自觉在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中具有导向性、自愿性、主体性、自我超越性。社会自觉是在个体自觉的基础上升华演变而来的,具有社会整体性、科学预见性。社会自觉更加强调每个主体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更加强调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个人自觉是强调主体性,那么社会自觉就更加强调主体间性。社会自觉强调集体在共同拥有的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且社会自觉是从社会先进阶级之先进阶层自觉开始的。在价值冲突时,个人自觉和社会自觉就格外能发挥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科学实践论是唯物史观的真正基础——论唯物史观在怎样的意义上是“唯物”的 [J].
陆剑杰 .
求索 , 2000, (05) :65-6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09
[3]  
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M]. 人民出版社 , 赵智奎, 2008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周中之, 2007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7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