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药对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定量分析

被引:12
作者
宋帅
梁德东
任孟月
侯玮婷
罗佳波
机构
[1]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省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麻黄-杏仁; 药对; 苦杏仁苷; 野樱苷; 麻黄碱; 组织分布;
D O I
10.13422/j.cnki.syfjx.2016120092
中图分类号
R285.5 [中药实验药理];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目的:建立并验证同时测定大鼠组织中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苦杏仁苷和野樱苷的UPLC-MS/MS,分析大鼠口服麻黄-杏仁药对水提物后有效成分在主要脏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参照FDA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指南完成该测定的方法验证。采用盐酸苯海拉明和葛根素2种内标物分别对5种麻黄生物碱和苦杏仁苷、野樱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该方法灵敏可靠,9种化合物(含3对差向异构体)在18 min内快速分离。麻黄生物碱在各组织中广泛分布;苦杏仁苷在体内分布较少,组织中(脑除外)可检测到其代谢产物野樱苷。与体外药物原形不同,D-野樱苷在组织中峰浓度(心、肝、脾、肺、肾中质量分数分别为170.5,112.8,98.4,152.3,381.7 ng·g~(-1))低于L-野樱苷(心、肝、脾、肺、肾依次为906.4,652.3,177.4,500.9,2 060.4 ng·g~(-1))。结论:建立的LC-MS/MS适用于大鼠口服麻黄-杏仁药对水提物后的组织分布研究。D-野樱苷在组织分布减少可能是麻黄-杏仁药对毒性拮抗作用的内在体现。麻黄生物碱和苦杏仁苷、野樱苷在肺组织中均有较高分布,这可能与两药协同平喘的药效学机制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9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苦杏仁苷的分析、提取纯化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夏其乐 ;
王涛 ;
陆胜民 ;
潘思轶 .
食品科学, 2013, 34 (21) :403-407
[2]   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存在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J].
汤庆发 ;
谢颖 ;
陈飞龙 ;
郭阳 ;
宋帅 ;
罗佳波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08) :107-109
[3]   麻黄-杏仁药对配伍及不同配比对急性毒性及平喘作用的影响 [J].
谭晓梅 ;
郭阳 ;
余林中 ;
周慧芳 ;
谢颖 ;
罗佳波 .
中药药理与临床 , 2013, (01) :82-84
[4]   不同配伍比例对麻黄-杏仁药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J].
谢颖 ;
汤庆发 ;
徐文杰 ;
周慧芳 ;
罗佳波 .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 (11) :2686-2688
[5]   麻黄、杏仁配伍对苦杏仁毒性影响及最佳比例研究 [J].
谭镇岳 .
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 (24) :77-78
[6]   霜制对苦杏仁中苦杏仁苷在大鼠体内代谢及组织分布的影响 [J].
房敏峰 ;
付志玲 ;
王启林 ;
郑晓晖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11) :132-137
[7]   麻黄常用药对的配伍方法 [J].
刘贵军 ;
李然 ;
李全 .
中医药信息, 2011, 28 (02) :13-14
[8]  
β2-Adrenoceptor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creening of the active compounds from Semen Armeniacae Amarum[J]. ZHENG XiaoHui1, ZHAO XinFeng2, YANG Rong1, WANG ShiXiang1, WEI YinMao1 & ZHENG JianBin1 1 Shaanx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Institute of Analytical Scienc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2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Herb Moderniz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
[9]   β-肾上腺素受体亲和色谱及其在苦杏仁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J].
郑晓晖 ;
赵新锋 ;
杨荣 ;
王世祥 ;
卫引茂 ;
郑建斌 .
科学通报 , 2007, (18) :2111-2115
[10]   补阳还五汤中苦杏仁苷的存在形式及其产生机制 [J].
吴军 ;
屠鹏飞 ;
赵玉英 .
中草药, 2002, (02)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