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急性内囊出血后血液流变特性经时变化的研究

被引:6
作者
张丽敏 [1 ]
金学隆 [1 ]
王世忠 [2 ]
李之烨 [1 ]
Mizoguchi Kazushige [3 ]
机构
[1]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2]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3] Department of Geriatric Medicine,National Institute for Longerity Sciences,National Center for Geriatrics and
基金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脑出血; 血液流变学; 微循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4 [脑出血];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内囊出血后血液流变特性的经时变化,总结变化规律,分析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出血组,后者又分为出血后3、6、12、24h四个亚组,每组6只。尾尖剪断取自体血0.1ml定位注射至大鼠右侧内囊,假手术组除不注血外,其余操作同出血组。假手术组即刻取血,出血组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做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各出血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出血各组间比较,全血低切黏度在出血后3~12h明显升高,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在24h升高最明显,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前者在24h达高峰,后两者高峰时间为出血后12~24h。结论大鼠急性内囊出血后不同时段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发生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循环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172 / 17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脑出血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变化 [J].
田力 ;
刘晓丹 ;
滕伟禹 .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12) :1091-1092
[2]   脑出血大鼠模型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J].
李 .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7, (02) :217-218
[3]   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肝脏微循环的改变 [J].
赵秀梅 ;
刘育英 ;
汪德清 .
中国微循环, 2006, (06) :410-412+388
[4]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研究 [J].
高慧娟 ;
黄永勤 ;
王宏伟 ;
黄香梅 ;
李新毅 .
微循环学杂志, 2005, (04) :66-69+11+16
[5]   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血清EPO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分析 [J].
毛学惠 ;
谢兆媛 ;
张风焕 ;
孙延菊 .
山东医药, 2005, (29) :73-73
[6]   一种改良大鼠自体血脑出血模型:二次注血/退针法 [J].
周中和 ;
曲方 ;
何祥 ;
王耀山 .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4, (04) :406-408
[7]  
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Evaluation of the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a Neurologic Examination[J] . JOSHUA B. BEDERSON,LAWRENCE H. PITTS,MILES TSUJI,MERRY C. NISHIMURA,RICHARD L. DAVIS,HENRY BARTKOWSKI.Stroke . 1986 (3)
[8]  
Reversible ischemia arou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tudy. Siddique MS, Fernandes HM, Wooldridge TD, et al.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