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匿名化的迷思——以《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匿名化除外条款为例

被引:12
作者
沈伟伟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个人信息利用; 个人信息匿名化; 匿名化; 技术实践;
D O I
10.19916/j.cnki.cn31-2011/d.20210615.002
中图分类号
D922.16 [文教、卫生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出台,代表着我国在立法层面平衡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信息利用两者关系的一次新尝试。该《草案》对"个人信息"作出了有别于其他法律法规的定义,设置了"匿名化除外条款",并对匿名化作出了一个绝对化的理解。个人信息匿名化,与其说是一个"有与无"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多与少"的问题。从条文逻辑、技术实践和立法价值三个层面分析,匿名化除外条款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2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假新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J].
左亦鲁 .
中外法学, 2021, 33 (02) :544-559
[2]   刷脸:身份制度、个人信息与法律规制 [J].
胡凌 .
法学家, 2021, (02) :41-55+192
[3]   论数字紧急状态的恢复机制——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 [J].
沈伟伟 .
清华法学, 2021, 15 (02) :121-142
[4]   个人信息国家保护义务及展开 [J].
王锡锌 .
中国法学, 2021, (01) :145-166
[5]   个人私密信息的再厘清——从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关系切入 [J].
许可 ;
孙铭溪 .
中国应用法学, 2021, (01) :3-19
[6]   信息隐私权的宪法时刻规范基础与体系重构 [J].
余成峰 .
中外法学, 2021, 33 (01) :32-56
[7]   “防疫国家”的信息治理:实践及其理念 [J].
戴昕 .
文化纵横, 2020, (05) :86-94+159
[8]   基于“可识别性”风险的个人信息法律分类——以欧美个人信息立法比较为视角 [J].
刘洪岩 ;
唐林 .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0, 35 (05) :29-40
[9]   算法透明原则的迷思——算法规制理论的批判 [J].
沈伟伟 .
环球法律评论, 2019, 41 (06) :20-39
[10]   个人信息的身份识别标准:源流、实践与反思 [J].
苏宇 ;
高文英 .
交大法学, 2019, (04) :5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