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人是目的”的观念——对科尔斯戈德价值论回溯论证的反驳

被引:8
作者
刘静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人性公式; 自在目的; 人性; 人格中的人性; 尊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516.31 [康德(Kant,I.1724~1804年)];
学科分类号
010103 ;
摘要
当代英美康德主义者非常重视人性公式在绝对命令中的重要地位,对人性公式进行了康德式发展。其中,科尔斯戈德的价值论回溯论证是比较有影响的当代解读,她将人性解读为设立目的的理性能力,最后通过价值论的回溯论证,将人性作为"价值的赋予者"。但在康德伦理学里,理性的本质不仅仅是一般设立目的的能力,更是无条件善的追求。人性公式需要一个道德形而上学意义的"人格中的人性"作为基础,人格中的人性和立法者才是人的尊严和崇高所在。以科尔斯戈德为代表的当代康德主义者对人性公式的康德式发展,从根本上偏离了康德伦理学的内核,其实质是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背离。
引用
收藏
页码:249 / 25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康德的权利体系[M]. 商务印书馆 , (美) 马霍尔兰, 2011
[2]   有道德的权利尊严如何可能——以道德为基础的康德尊严理论 [J].
刘静 .
道德与文明, 2015, (02) :94-98
[3]  
Kant’’s Ethical Thought. Allen W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9
[4]  
Creating the Kingdom of Ends. Christine M Korsgaa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6
[5]  
The Value of Humanity In Kant’’s Moral Theory. Richard Dean. Clarendon press . 2006
[6]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德)康德(Kants)著, 2002
[7]  
实践理性批判[M]. 人民出版社 , (德) 康德, 2003
[8]  
康德著作全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德) 康德 (Kant, 2006
[9]  
规范性的来源[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美) 科尔斯戈德 (Korsgaard, 2009
[10]  
自律的发明[M]. 上海三联书店 , (美) 施尼温德,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