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在路上”话语反思

被引:2
作者
方长安
机构
[1] 武汉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TheBeatGeneration; OntheRoad; 中国化; 反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6.7 [当代文学(1949年~)];
学科分类号
050106 ;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路上”成为中国文学界的流行话语,它源于“垮掉的一代”(BG)作家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其起源语境、语义与BG相关。小说中BG伙伴横穿美国,在路上酗酒、吸毒、滥交,反抗美国现存体制,体验主流文化之外另一种生活。他们为一种莫名的想望不知疲倦地奔走,在疯狂中感觉自我,所以“在路上”语义非常复杂。中国移植者将它从其起源语境中剥离出来,抽空其原义,对其作望文生义的理解,使其抽象化、普泛化,弱化了它对于中国文化建构的价值与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在路上.[M].(美)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著;文楚安译;.漓江出版社.2001,
[2]  
中国作家“在路上”.[N].刘朝;.中国文化报.2000, 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