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与病菌毒性的监测

被引:53
作者
段霞瑜
盛宝钦
周益林
向齐君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生理小种; 毒性;
D O I
10.13802/j.cnki.zwbhxb.1998.01.007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病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91~1994年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鉴定的结果表明,11、15号小种为这几年的优势小种,315号小种有上升的趋势。用毒性频率分析的方法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表明,V1、V3、V5及V8等毒性在当前白粉菌群体中已基本固定(毒性频率接近100%)。小麦白粉菌对Pm4a的毒性频率呈较快的上升趋势,说明Pm4a基因的使用应该审慎;白粉菌对Pm21的毒性频率为0,说明Pm21为目前最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对北京、西南及江浙三地区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V2、V4a、V4b和V2+VM1d在北京和江浙地区的频率仍然较低,但在西南地区已超过30%;V2+6和V2+‘Talent’在三地区的频率均较低。生理小种分析和毒性分析比较的结果表明,毒性分析的方法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小麦白粉菌群体的结构、分布及其动态,便于对品种抗性的丧失作出早期预报及对抗病基因进行评价。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6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