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4 条
基于组网观测的那曲土壤湿度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8
作者:
李博
[1
,2
]
张淼
[1
,2
]
唐世浩
[1
,2
]
董立新
[1
,2
]
机构:
[1]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2] 中国气象局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测量和定标重点开放实验室
来源: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土壤温度;
季节变化;
冻融;
日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7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土壤湿度观测数据,分析了那曲多空间尺度组网观测的28个站2、5、10、20和30 cm5个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并对比讨论了土壤湿度站点间的差异。分析表明,各层土壤湿度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节,20 cm以上土壤湿度随深度变浅而减小。夏秋季节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并分别在7月上、中旬和9月出现两个峰值。10月以后进入土壤湿度衰减期。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存在协同变化关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土壤发生冻结-融化过程,引起土壤湿度变化。在太阳辐射加热下,土壤表层水分蒸发,进而影响土壤温度。不同观测站间土壤湿度差异较大,夏秋季离散性大于冬春季。不同季节土壤湿度的日变化存在差异。春季10 cm以上土壤湿度日变化明显,08—10时(北京时)达到最低,19—20时达到最高。夏季土壤湿度日变化较为平缓。秋季2 cm深度土壤湿度日变化明显。线性拟合结果表明,1、4、10月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为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夏季,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为负相关。站点间土壤湿度变化的离散性表明,多测站才能全面体现青藏高原某区域的陆面状态。文中结果为青藏高原地区土壤湿度卫星参数验证和数值模式参数化提供了多角度的观测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040 / 1052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