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水植物分布格局对湖泊水环境N、P因子影响

被引:43
作者
马凯
蔡庆华
谢志才
黎道丰
刘瑞秋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3] 武汉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沉水植物; 生态因子场; GIS; 空间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利用实地调查数据模拟保安湖沉水植物分布及水环境生态因子场。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 ,分别空间选取四种优势沉水植物 (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L .,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L .,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maackianusA .Benn .,及苦草VallisneriaspiralisL .)的分布水域及无沉水植物分布水域的局部生态因子场。根据得到的局部因子场特征 ,比较分析不同水生植物分布格局对水环境中N、P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四种沉水植物的分布对水环境中N、P因子均有显著影响 ,但效果和强度有所差异。四种植物各自分布水域内的N、P因子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总氮 (TN) :穗状狐尾藻 (0 .774mg·L- 1 ) >苦草 (0 .71 4mg·L- 1 ) >金鱼藻 (0 .70 1mg·L- 1 ) >微齿眼子菜(0 .695mg·L- 1 ) ;总磷 (TP)平均含量 :穗状狐尾藻 (0 .1 2 3mg·L- 1 ) >微齿眼子菜 (0 .1 1 8mg·L- 1 ) >金鱼藻 (0 .1 0 7mg·L- 1 ) >苦草 (0 .0 79mg·L- 1 )。结果同时表明金鱼藻、微齿眼子菜和苦草对水中TN含量无显著影响 ,而穗状狐尾藻则明显可以提高水中TN水平。四种沉水植物均能有效吸收水中的P ,从而降低水中的TP含量。综合比较发现 ,穗状狐尾藻分布可以加重水体的营养程度
引用
收藏
页码:232 / 2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赵斌. 生态系统"生态因子场"空间格局的非线性分析 . 1998
[2]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生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J].
詹存卫 ;
于丹 .
水生生物学报, 2000, (05) :555-562
[3]  
草型湖泊资源、环境与渔业生态学管理(一). 梁彦龄,刘伙泉. 科学出版社 . 1995
[4]   保安湖大型水生植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J].
潘文斌 ;
蔡庆华 .
水生生物学报, 2000, (05) :418-425
[5]   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生植被调查方法 [J].
崔心红 ;
陈家宽 ;
李伟 .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9, (04) :357-361
[6]   梅子垭水库生态因子场的地统计学分析 [J].
赵斌 ;
蔡庆华 .
水生生物学报, 2000, (05) :487-492
[7]   梅子垭水库生态因子场的分形特征 [J].
赵斌 ;
蔡庆华 .
水生生物学报, 2000, (05) :481-486
[8]  
潘文斌. 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空间格局的分形地统计研究 . 2000
[9]  
ContributionofGIStosubmergedmacropytebiomassestimationandcommunitystructuremodeling,LakeGeneva,Switzerland. LehmannA ,JaquetJM ,LachavanneJB. Aquatic Botany . 1994
[10]  
Effects of submersed macrophytes on ecosystem processes. Carpenter S R, Lodge D M. Aquatic Botany .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