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行之辩看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历史特点

被引:2
作者
杨国荣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知行; 朱熹; 后天; 践履; 知行关系; 哲学家; 知与行; 致知工夫; 知先行后; 王阳明; 良知; 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自先秦开始,中国的哲人便开始对人类的致知过程与践履过程作比较自觉的反思.并由此形成了朴素的知行学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知与行的各个环节,阐述了对知行关系的不同理解,而这一过程同时也就是知行之辩展开的过程。在知行之辩的演进过程中,一些哲学家着重强调了行对知的制约性,并由此触及了由行到知的过渡环节及知本身的验证与实现过程;持相反看法的哲学家,较多地在先验论的形式下,突出了知对行的规范作用;另一些哲学家则试图在不同的基础上融合二者,并进而克服知与行的分离。随着知行之辩的逻辑展开,中国古代哲学对知行关系逐渐达到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其特有的历史形态。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4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