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对双季稻养分累积及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47
作者
钟雪梅 [1 ]
黄铁平 [2 ]
彭建伟 [1 ]
卢文璐 [3 ]
康兴蓉 [1 ]
孙梦飞 [1 ]
宋思明 [4 ]
唐启源 [1 ]
陈裕新 [5 ]
湛冬至 [3 ]
周旋 [6 ]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3] 汨罗市农业局
[4] 湖南龙舟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5] 湖南金叶众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双季稻; 机插稻; 侧深施肥; 养分累积; 氮肥利用率;
D O I
10.16819/j.1001-7216.2019.8084
中图分类号
S511.4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为保证水稻施肥的准确性,揭示水稻机插与同步一次性侧深减量施肥的养分利用特征,为机插双季稻的氮(N)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典型双季稻种植区,以测土配方施肥量为依据,结合精量施肥机,2017-2018年研究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对双季稻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机插同步一次性减N10%~30%处理早稻N、P、K累积量分别提高7.9%~11.7%、9.4%~25.9%和2.0%~6.5%(2017),8.2%~15.0%、9.0%~12.1%和14.0%~18.1%(2018);晚稻分别提高-0.6%~5.7%、9.1%~14.4%和3.7%~19.6%(2017),6.1%~8.5%、9.4%~19.3%和18.7%~22.2%(2018);早稻N肥吸收利用率(NRE)、N肥农学利用率(NAE)、N肥偏生产力(NPFP)分别提高38.6%~92.7%、49.9%~103.6%和29.5%~71.7%(2017),35.4%~71.4%、46.0%~98.4%和20.7%~75.4%(2018);晚稻分别提高20.8%~43.1%、31.3%~64.2%和18.3%~48.5%(2017),26.8%~99.1%、60.0%~82.9%和26.6%~60.5%(2018)。其中,早晚稻以减N20%~30%处理效果较好。水稻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随着施N量的降低,双季稻NRE先增加后降低,NHI、NAE和NPFP呈上升趋势,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施肥技术和机插模式的集成与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N肥施入,利于N、P、K吸收积累,同步提高双季稻的产量和N肥利用效率。
引用
收藏
页码:436 / 44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机械式强排侧深施肥技术的应用 [J].
马增奇 ;
周成 ;
刘卫东 .
现代化农业, 2017, (12) :53-54
[2]   侧深施肥对寒地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J].
杨成林 ;
王丽妍 ;
赵红玉 .
广东农业科学, 2017, 44 (08) :61-65
[3]   机械侧深施控释掺混肥提高寒地水稻的产量和效益 [J].
马昕 ;
杨艳明 ;
刘智蕾 ;
孙彦坤 ;
于彩莲 ;
彭显龙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23 (04) :1095-1103
[4]  
缓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氨挥发排放的控制效果[J]. 侯朋福,薛利祥,俞映倞,薛利红,范立慧,杨林章.环境科学. 2017(12)
[5]   减氮配施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J].
黄巧义 ;
唐拴虎 ;
张发宝 ;
张木 ;
黄旭 ;
黄建凤 ;
李苹 ;
付弘婷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06) :829-838
[6]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研究 [J].
林玉萍 ;
聂录 ;
姜灏 ;
丁亮 .
现代化农业, 2017, (03) :19-21
[7]   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J].
王海月 ;
李玥 ;
孙永健 ;
李应洪 ;
蒋明金 ;
王春雨 ;
赵建红 ;
孙园园 ;
徐徽 ;
严奉君 ;
马均 .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 (01) :50-64
[8]   机插条件下低氮密植栽培对“早晚兼用”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陈佳娜 ;
曹放波 ;
谢小兵 ;
单双吕 ;
高伟 ;
李志斌 ;
黄敏 ;
邹应斌 .
作物学报, 2016, 42 (08) :1176-1187
[9]   低氮密植栽培对超级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J].
谢小兵 ;
周雪峰 ;
蒋鹏 ;
陈佳娜 ;
张瑞春 ;
伍丹丹 ;
曹放波 ;
单双吕 ;
黄敏 ;
邹应斌 .
作物学报, 2015, 41 (10) :1591-1602
[10]   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效果的研究 [J].
白雪 ;
郑桂萍 ;
王宏宇 ;
潘世驹 ;
蔡永胜 ;
王安东 .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06) :40-43